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赣 管 家 ®

关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06 14:49

  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

  工业信息产业部机关党委

  国防科工局直属机关党委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机关党委

  水利部机关服务局

  中国银监会机关党委

  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党委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机关党委

  课题组组长:张弛(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楼宇光(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副书记)

  成员:宁春荣、陈久昌、王建国、孟文彬、易周

  执笔:王代月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他们能否增进党性、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和民风能否改进,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的作风。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将“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立项。课题被分解为8个子课题,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与工业信息产业部机关党委牵头,国防科工局直属机关党委、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机关党委、水利部机关服务局、中国银监会机关党委、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党委、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机关党委等8个单位参与研究。2009年6月至10月,各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个别访谈、专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在中央各个机关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与此同时,本课题组分为东、北、西三路,赴上海、浙江宁波、西昌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期间,召开座谈会15次,涉及79人。此外,课题组还采取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国家党政机关、国家事业单位、全国性社会团体、金融部门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6份。在此基础上,2009年9月由工业信息部机关党委代拟总报告初稿,以后又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各个子课题的分报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一、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属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政治路线,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这些内容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章程和组织生活中,而且更体现在每一位党员,特别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作风中。党的作风亦即党风,是一个政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性和党风辩证统一,党性决定党风,党风体现党性。党风要以党性作基础,没有坚强的党性,就不会有优良的党风;没有优良的党风,坚强的党性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党性强,党风必然端正,党风端正又能保证党性的增强。

  根据党性党风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党员干部的作风现状估价他们的党性修养水平,通过增强党性,从根本上实现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这既是对我党长期以来重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党风建设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建设,是我们党能够克敌制胜,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一刻也没有放松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为了建设一个革命的党,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党性党风建设理论。

  党员自我修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刘少奇同志明确地提出“党性修养”的概念,并对党性修养理论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它既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加强党性修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行动指南。共产党员通过在同反革命进行的各方面斗争中改造自己,克服自身原有的各种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

  在重视党员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修养的同时,我们党结合当时的形势,始终将思想教育放在党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是对列宁灌输理论所做的符合当时我党党情的应用。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诞生并进行革命斗争的。要形成与无产阶级先锋队相符合的党性,需要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此,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并摸索出了一套经常性思想教育的方法。1938年5月5日,党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专门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这为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集中教育是当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我们党从1942年开始,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总要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主要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查三整”,解放后的1950、1957、1960、1963年的整风运动。总体而言,这些整风运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通过自我修养、思想教育,第一代领导集体加强了党员的党性,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纯洁了党风,形成了三大作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及自我批判的作风”。三大作风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三大作风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在加强党性党风建设方面不乏亮点。表现一是检查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开展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和党员标准教育。表现二是提倡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3月,《关于调查研究工作》(《反对本本主义》)重新发表,在全国掀起了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要求:“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做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从八大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是党性党风建设摸索前进的十年,虽然有一些失误,但当时的党员干部基本具有好的作风形象,正如薄一波所说:“共产党不谋私利,广大党员和干部同群众同甘共苦,风里来,雨里去,这是群众看得见的。现在群众最痛恨的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在那个时候是比较少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使党性党风建设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考验。党中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开创了党性党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局面。

  加强制度建设。1980年,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纠正“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提供了政治保障。1990年,党中央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把党风建设上升到密切联系群众、党和国家盛衰兴亡的高度来认识。1992年十四大修改党章,在党的基层组织任务中,增加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的任务,这是第一次以党内最高法规的形式,在党章中载入党性原则。

  重视作风建设。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要求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2005年党中央下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具体规定了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内容和途径。

  将党员干部规定为作风建设的重点对象。邓小平同志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在整风中要起表率作用。他说:“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他十分推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个著名论断,曾多次提到它。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在中纪委十七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以决议的形式提出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三代领导人和新时期的党中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赋予了党性以新的内涵,并把坚持党性、加强作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为提高党的战斗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政治保障。

  (二)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1.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各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不仅在于要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意识,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而且还需要不断改进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解决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提高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实现党内和谐和干群和谐。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党内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促进党内和谐,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党内和谐,关键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良好作风。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唯我独尊、专横霸道,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内和谐就无法实现。因此,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他们中蕴藏着巨大力量和无穷智慧。只有形成和谐的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少数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中还存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发扬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良好作风,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廉洁自律、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干群和谐。

  2.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每个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主观世界改造的终身课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可能一劳永逸。前些年,由于缺乏党性教育,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腐蚀和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侵袭的影响下,不少党员不了解党性修养,甚至有人反对党性修养;一些新党员忘记了党性修养,不继续坚持党性修养,因而有的被国际资产阶级政治上的糖衣炮弹所打中,成为资产阶级在我们党内的政治代言人,有的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经济上的糖衣炮弹所打中,成为腐败分子,即蜕化变质分子。在我们党内,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发生的一些严重不纯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因此,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和党风建设,惟有这样才能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地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廉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上。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一个政党的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好,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其执政基础就稳固。一个政党的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必然脱离人民群众、甚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失去人民群众信任。为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解决党内某些党员领导干部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考验,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仍在继续,在这种内外矛盾和困难交织的情况下,突出强调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建设,有其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首先从国际环境来说,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它一方面为我国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政治上,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制造“中国威胁论”,给我国的发展制造种种不和谐因素和障碍。经济上,尽管30多年来我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其次从国内情况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具有紧迫性。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正步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农村土地征用造成的农民失地;房价攀高不止导致城市居民无法住有所居;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不正常的劳资关系引发的社会矛盾涉及人数多、情况复杂、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紧密。处理的方式方法稍有不慎,极易引起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导致群体事件,危害社会和谐。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手段越来越先进。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公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求。在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党内和党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党的执政环境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突出强调加强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建设可谓正当其时,重要且紧迫。

  第三,应对金融危机,保稳定促发展,对加强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虽然不再继续恶化,但世界经济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还在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很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还在不断增加。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党员干部能不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把能力提高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社会的稳定平稳发展,是个严峻的考验。

  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新的业绩。党员领导干部要满腔热情地为增强信心、重振经济多做工作。用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引导人们看到主流、看到机遇、看到希望,自觉地为化危机为机遇贡献力量。惟有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模范的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攻克时艰,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当前党员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从总体看,我们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是好的,但对这一问题也不容乐观。在我们的调查中,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十六大以来党员干部作风没有根本改善。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毛病。这些问题和毛病有的很小,用医学术语来说,还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则已经成疾,需要加以救治。按照这些问题和毛病的轻重缓急,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即作风不良、作风不实、作风不正和作风不纯,囊括五大作风。

  (一)作风不良

  “小富即安”问题,即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开拓进取精神不强,有19.7%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对自我要求不严,标准不高,小成即满,怕负责任,怕挑担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此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升迁无望或是即将退休的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第二,墨守成规,习惯于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凭老经验办事,不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事当前,首先看过去做过没有,看文件写过没有,看别人干过没有,总是习惯找出不能干、不能做的理由和借口。3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我们的一些部门只是机械地执行“规矩”,不能够很好地研究把握政策制度法规的精神实质,使经济发展软环境难以得到优化。

  “学用两张皮”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坚持勤奋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做好工作的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然而,学习、思考是一件相当艰苦的工作。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艰苦的学习当做“面子工程”、“应急之举”、“完成任务”。有的“不学”,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有时间学,却整天忙于应酬。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27.6%为3—6小时。有的“浅学”,湖光掠影,蜻蜓点水,满足于一知半解,仅仅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读书时会做笔记;有的“空学”,理论与实际脱节,喜欢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做表面文章,说一套,做一套;有的“死学”,搞教条主义,把理论与实践简单对号,照搬照抄。求知欲的下降导致了思想的空虚,一些党员干部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意志消沉,终日无所事事,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安逸日子。

  (二)作风不实

  “漂浮不实”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历来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好传统。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但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干部不屑、不会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毫不在意与广大群众的疏远。有的高高在上,只会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发号施令,根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考察漂浮不实。在调查中,41.1%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干部下基层作风漂浮走马观花,考察仅仅蜻蜓点水,不能真正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分忧解难。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招致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他们将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形容为: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离群众越来越远了;通讯条件越来越便捷了,但越来越听不到群众声音了;办公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群众越来越见不到干部身影了;整体文化水平 越来越高了,但讲的话越来越听不懂了。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的表现。

  “小事不理”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但仍然有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较差,办事耍派头,存在着官僚主义倾向。有的对企业和群众的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企业和群众的所谓“小事”不理不睬、熟视无睹,能躲则躲,能推则推,领导重视了才认真办,领导不知道的就应付一下,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突出。有的党员干部工作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难就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纪律松散不勤政,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实行好人主义;遇到问题就推诿扯皮不协调,导致“七八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现象。在一些机关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问卷调查显示,4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关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对一些具体的小事“办事不利索”,71%的行政投诉都涉及相关部门和人员办事“慢作为”。

  (三)作风不正

  “小算盘”问题。少数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党的事业,而是为了个人升迁。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抓容易出成果、见效快的事,不愿意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有的好大喜功,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怎么产生“轰动效应”就怎么搞。有的凭主观意志决策,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乱拍板。有的总结工作用加法,接受任务用减法,汇报成绩用乘法,查摆问题用除法等,实际问题和真实情况往往被掩盖。一些群众反映,一个人出问题,整个单位担责任;一个人出政绩,几代人背包袱,就是由一些党员干部打“小算盘”导致的。

  “小团体利益”问题。29.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部分党员干部部门利益至上、与民争利,缺乏执政为民意识。这些党员干部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凡事从部门利益出发,不顾及其他单位和群众的利益。担心转变发展方式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继续推进改革,从而造成科学发展的许多重要决策、举措难以落实。有的执法动机不纯,将执法作为创收的重要手段。有的抱着审批权限不放,担心部门的地位下降。有的有利的事争着干,没利的事踢皮球。有的利用对国家行政资源的独占优势,搞“有偿”服务,或强行组织评比、表彰、授牌等活动,或将取消的收费项目转到有关联的中介组织,加重企业负担。有的利用管理监督权限强行设卡,借服务为名漫天要价;有的变自愿为强制“服务”,借机收费。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给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小动作不断”问题。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新台阶”;有的对所承担的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甚至拒不服从组织安排;还有的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

  “弄虚作假”问题。许多干部戴着“假面具”过日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会上一套,会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当面拍胸膛,事后拍屁股”,对上“行骗”,对下“不兑现”。一些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对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反映了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纪律观念淡薄。

  “一言堂”问题。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做出一些重大决策时,没有充分发扬民主的作风,通常是“一把手”说了算,不能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搞“一言堂”、“家天下”、“一支笔”,听不得别人意见,只想集中,不想民主,只有个人意志,没有他人心情舒畅;不仅对群众,而且对班子成员也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以与个人关系亲疏划圈,搞小团体,“圈”外人顺之则昌,逆之则“靠边站”;对班子成员有意见,不是和风细雨批判指正,而是满口脏话、斥责怒骂,俨然一个“老大”。

  (四)作风不纯

  “小节不保”问题。干部腐化变质都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经过多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敢于一次性收受巨额贿赂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但是律己不严、不重小节、纪律观念松弛、忽视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党员干部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出国旅游,使有限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方向上。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收点小礼、拿点小钱不是什么问题,不懂得小病不医、大病难治的道理,从收受小红包开始逐步走向腐败深渊,从而给单位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的生活作风不检点,沉湎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最终为一些不法商人所控制、所要挟,用手中的权力扭曲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际关系庸俗”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在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上奉行实用主义原则,摆不正私情和公理的关系,不按原则和规定办事情,大搞庸俗人际关系。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讲团结,不讲正气,不顾大局,拉山头,搞帮派;有的领导不讲原则,不讲是非,不触及矛盾,搞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一团和气,相互利用;有的对上级挖空心思,投其所好,大搞人身依附;有的“傍大款”,结交三教九流,编织权钱,权色交易关系网。

  “家庭成员放纵”问题。家风连着党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家庭和亲情关系上,丧失了党性原则,过不了“家庭关”,“亲情观”,大搞裙带之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家庭成员的不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亲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其特权经商办企业、非法敛财;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支持、怂恿家属子女身边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搞权钱交易;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为子女配偶及身边人员的不法行为提供保护伞。

  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加强宗旨意识,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然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与生活作风各表面都表现出了某些问题,其中又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最为严重,它使这些党员领导干部远离人民群众,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与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极大地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不良的作风,还直接损害党的执政能力,妨碍和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并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极大的侵害。鉴于不良作风的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

  三、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图一:当前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上图所示,党员干部不良作风的滋生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历史原因是封建文化的“官本位”思想影响(93.1%),现实原因则既有来自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79.3%),也有党员干部的选拔考核(97.8%)、教育与监督工作(82.3%)所存在的问题,另外党员干部自身放松世界观改造(79.5%)以及不加强学习,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问题(36.7%)等是党员干部不良作风滋生的重要原因。

  历史原因。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的“官本位”意识至今仍有严重影响。“官本位”意识产生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滋生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于是,就会只图虚名,而不会埋头苦干;就会只对小团体负责,而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由于照搬原苏联模式等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基本上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这是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赖以生存的土壤。

  现实原因。首先,整个社会风气和国际环境等宏观社会大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是当前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存在诸问题的社会背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着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和心理。近年来,在市场观念的冲击下,各种错误的包括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时常影响着人们。发生在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身上的种种作风问题和不良行为,大多可以从整个社会的“大本营”里找到根基,找到蓝本。还有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羡腐”等腐败文化,也都助长了手握大小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既是社会的“风向标”,可以影响到全社会,同时,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可以影响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动力源。

  其次,现行体制上的弊端是当前一些党员的作风问题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正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各种机制还有待完善;加之在改革过程中,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调节机制不完善,机会不均等,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配套、滞后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给党的作风问题的存在留下了一定的制度空间,给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多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再者,民主监督机制尚未有效落实,对干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制度中有关群众监督的规定往往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群众监督干部缺乏有效渠道。39.4%的被调查者对当前政府机关的政务公开情况不满意,15.6%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哪些政务公开信息。群众对干部的工作缺少途径了解,监督就无法到位。干部行为不受群众意见约束,不能从外部规范干部行为,也就不能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主体原因。党员干部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作风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一方面,忽视世界观改造,是作风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工作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工作作风反映价值理念。作风问题的发生,与一些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不能坚持群众路线密切相关。其次一部分党员干部玩风太盛,一有成绩就骄傲自满,放松学习,参加培训时将精力放在交朋结友,而不是增长知识,形成能力方面,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根据调查,当前党员领导干部急需加强的能力是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26.8%)、破解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24.9%)、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25.1%)以及民主执政的能力(23%)。

  四、对策建议

  图二:当前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主要措施

  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在新形势下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形成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判与自我批判之风,我们在座谈、访谈以及问卷发放中进行了大量调查,通过总结和归纳,其具体措施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98%),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97.8%),加大查办案件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97%),形成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96.8%),加强思想教育(88.1%)。它体现了“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精神。

  (一)认真学习,加强党性修养

  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正则作风正。要从根本上改进当前党员干部的作风,就必须要求这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群众观点,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首先,认认真真地学习。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员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了他政治敏锐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党员领导干部加强理论修养,一是“老祖宗”不能丢,要真正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二是坚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来学习、运用、丰富马克思主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其次,踏踏实实地干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群众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经受锻炼,成长成才;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二)创新载体,加强思想教育

  重视思想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它在我们党的建设中具有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党员干部不良作风的产生,其主观原因就是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因此,要切实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加强对各级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从而使各级干部真正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思想教育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灌输进党员干部的头脑。我们在坚持灌输这个基本原则的同时,需要结合时代以及当前党员干部的特点,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方法上摸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新时期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针对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所存在的“官老爷”习气,宗旨意识淡薄现状,有必要在教育内容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在人类历史上,权力从来都是利益的工具和表达。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别在于它是代表谁的利益,是代表一个人的利益,即皇帝的利益,还是代表一些人的利益,或是代表所有人的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惟有从人民群众利益着眼,权力的行驶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增强宗旨意识,由是人民群众的“青天老爷“变为人民的公仆。在实际的工作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慎用权,用好权,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那些权力闲置,权力错位以及权力缺失等问题,弘扬作为一名共产党的党员领导干部所应有的优良作风。

  创新载体是当前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措施。载体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中介和平台,它既包括活动,文艺作品,也包括现代化的互联网,广播传媒。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灌输,但他们善于利用各种载体进行渗透教育。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例如,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来进行渗透教育。结合信息技术,将网络、手机等作为思想教育的新载体和阵地,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加强红色网络的建设。开展各种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

  (三)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制订了大量制度。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首先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清理。合并内容重复的制度,取消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旧制度,增加现实迫切需要的新制度,并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促使政策真正被贯彻落实。

  第一,建立体现作风重要性的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弘扬正气、打击邪气,倡导向上、反对投机的风向标。选什么样的人,标志着什么样的风气将会盛行。要在干部任用中加大作风的考评。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既要靠干部政策来引导,也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优良作风养成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第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主要有:调查课题申报制度,即调查研究课题必须事先确定,经党委(党组)集体讨论通过,并报上级党委备案;调查报告评估制度,调查研究必须形成书面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要作出具体的评估;调查成果运用制度,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议案,不能提交党委(党组)讨论;调查作风汇报制度,即党员领导干部每年都要对自己开展调查研究情况形成书面总结,向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并作为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重要调研成果进入党员领导干部政绩档案。

  第三,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其一,要完善以了解社情民意为目的的党员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约访走访群众制度。对群众提出的信访事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解释清楚,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制定解决方案,并明确责任人,给群众一个书面答复。其二,要完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党员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要确定为群众办实事的任务,多到经济落后、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问题比较复杂的地方去,多到困难单位、困难地方、困难群众中去,着力解决那些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其三,要建立以增进与群众感情、增强群众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或信访部门挂职锻炼的制度。

  第四,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检查制度。弘扬正气,必须打击歪风邪气,否则正气难以上升。要严肃查办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环境保护违法违规问题,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等等。

  (四)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

  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必须建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1、完善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抓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责任体系。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要把抓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能力作为重要工作能力、把抓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成绩当作重要政绩来对待,将本地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列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职党员领导干部和分管党员领导干部)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负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真正建立“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

  2、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机制。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既要靠外力推动,加大日常监管和约束力度,而更重要的在于党员领导干部的内心自觉性,能时常加强自我修养、自我修炼、自我修正。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内心自觉性关键在于完善理论学习机制。要完善以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领导责任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制度、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知识测试,测试成绩进入个人学习档案。要把学习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对理论知识培训时间达不到要求或测试不合格的不能提拔使用。

  3、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监督机制。强有力、全方位的监督是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其一,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情况报告制度,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将个人的作风等情况向组织部门报告;完善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负责人约谈和诫勉谈话制度,了解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改进;健全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督查制度,采取多种办法开展经常性作风督查。同时,进一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质询制、问责制等制度,拓宽监督渠道。其二,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落实好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情况反映、述职制度,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身边的人熟悉情况的优势,增强监督实效。其三,切实推动自下而上的监督。健全民主评议制度、行风评议制度、作风监督员制度、作风举报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监督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积极性。应用网络新技术,推广网络监督系统,建立网络信息收集制度和网络举报制度,丰富监督手段。通过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4、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作风考核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员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把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作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推行党员领导干部作风记录制和扣分制,实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临时性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的统一。改善考察方法和手段,注重通过考察一些“细节”来了解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特别要注重群众的评价,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使群众在评价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上具有更加重的份量。其次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激励制度。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讲评制度,对在考核中发现的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彰,对特别典型的,要给予重奖。


留言提交
法律声明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资料、图片、视频、音频、图表仅供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所有文图不作商业用图,对转载文图、视频发生侵权行为,不承担由此引发的经济责任,本网站只作删除处理。

3、本站原创文、图,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4、本网站原创文、图属于本站所有,任何单位、个人如用作商业用途需征得本站同意。

5、投稿者请注明稿件来源(出处)、准确联系地址及身份,所有稿件均无稿费。

6、发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沉痛悼念父亲大人仙逝
 
 
沉痛悼念父亲大人离世